《藏書謎》約翰.鄧寧
《媒體操控》諾姆‧喬姆斯基
主要內容並非敘述媒體如何操控民眾,而是美國政府如何利用媒體宣傳「打擊恐怖主義」,就某種方面來說也與雙面標準有關。
一戰期間,美國政府成立一個政府宣傳委員會--克里爾委員會(Creel commission),該委員會成功在戰爭時讓原本反戰的民眾轉向主戰懷抱。李普曼(Walter Lippmann)認為,這可以用來製造共識,使民眾接受一些原本不想要的事物。因為「民眾完全無法了解公共利益」,只有「有責任感」的「專業階級」才有辦法了解和管理。(列寧主義觀點?)
1. 我們必須保護自己,避免遭到「茫然無措的大眾的踐踏與咆嘯」。大眾亦有其功能,他們獲准把力量借給專家階層中的某個成員,「我們要你來做我們的領導人」。因為這是個民主國家,不是極權國家。這就叫作選舉。一旦完成這項出借任務,他們就得退回原本的位置,再度扮演行動的旁觀者,而非參與者。這就是妥善運作的民主。
2. 人民大眾笨到無法明白事理,若讓他們參與管理自己的事務,只會帶來麻煩。我們必須馴服那群茫然無措的大眾,不准他們怒吼、踐踏與破壞。那麼該如何馴服?製造共識。
3. 對於那些茫然無措的大眾,只要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就行了。轉移他們的注意力,讓他們別惹麻煩,確保他們只是行動的旁觀者,偶爾借點力量給某個牠們可從中挑選的領導者。
4. 只有一小撮人擁有理智,大多數人是聽憑情緒與衝動行事,所以我們有義務去創造「必要的假象」和具有情緒感染力的「過度簡化」。
5. 摩霍克山谷公式(Mohawk Valley Formula):靠著動員社群輿論支持一些乏味空洞的概念,便可有效率地運作。EX.誰能反對和諧融洽?誰能反對美國精神?
例:1937年賓州西部約翰鎮的鋼鐵業罷工,企業透過宣傳手段讓民眾反對這些罷工者,讓他們看起來像是對大眾有害的破壞分子,是有損公共利益的一群。公共利益指的是「我們的利益」,商人、工人、家庭主婦等,「我們」想要團結、和諧的美國精神。但那些搞罷工的壞人出現了,造成分裂、製造麻煩、破壞和諧,我們得阻止他們。
6. 只要人民被邊緣化,被轉移注意力,沒有辦法去組織或說出他們的意見,那麼就算知道別人也有相同的看法,還是會以為以為自己是唯一在腦子裡有這些瘋狂想法的人。他們從未在其他地方聽過這些想法,沒有人應該這麼想。你只能把自己想成怪胎,因為不存在任何管道可以讓你和其他人聚在一起、分享或強化這個看法,並幫助你把它表達出來。於是你覺得自己是個怪胎,只好選擇站在一邊,不去關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。
7. 字典的民主定義:公眾可藉由某種有效的方式參與管理自己的事務,同時資訊傳播的方式是開放而自由的。
主流的民主定義:必須禁止公眾管理自己的事務,而且資訊傳播的方式必須受到嚴密控制。
8. 官方的恐怖主義定義:透過威嚇、誘騙或灌輸恐懼……預謀使用暴力或以暴力作威脅,以達成政治、宗教或意識型態本質的目標。但這種官方定義是不能使用的,當它是政府政策時,它稱作低度衝突或反恐。
《金錢之河》馮內果
1. 總有一天,幾乎所有人類,無分男女老幼,都將在商品、食物、服務和更多機器的產製方面變得毫無價值,都將在經濟、工程、藥品等領域再也提不出實際可行的理念。因此──如果我們找不出理由與方法去珍愛人類只因為他們是人類,我們終有一天會採用過去經常採用的作法,把那些沒用的人遺棄。
《貓的搖籃》馮內果
《誰說人是理性的: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》丹‧艾瑞利
人在購買物品時,常常透過「比較」決定自己想買的商品。
間接的方式容易使人道德觀下降,比如說別人可能不會拿走金錢,卻會「順手借走」別人的傘。
《基隆雨港二二八》張炎憲、胡慧玲、高淑媛 採訪紀錄
二二八受難者依舊恐懼政府,甚至要紀錄賠償名冊時,也因害怕白色恐怖不敢去登記留下名字。有些受難者直到政權迭替才敢站出來,但更多的是恐懼到從此不願去碰這些事情,連獨自一人也依然惴慄不安。他們曾試著說給子孫聽,但子孫們意願不高,覺得年代太久了──但實際上也不過七十幾年。轉型正義依然沒有完成,這是臺灣人的悲哀。
1. 如此駭怕國民黨的人非止何先生一人,更有人說選舉時要投票給黨外或民進黨,明知圈票處無人窺見,也害怕得手發抖。臺灣人在二二八時被殺得驚破膽,更被白色恐怖嚇得連屁都不敢放。
《美麗新世界》阿道思‧赫胥黎
1. 現代的宣傳術,最偉大的成就,並非作了什麼,而是靠不讓人去作什麼。真理固然偉大,但從實際的眼光來看,對真理絕口不談則更偉大。只要閉口不談某些話題,落下邱吉爾先生所謂的「鐵幕」,把群眾跟他們的政治老闆們不想要的事實或議論隔離開來,則極權政府的宣傳人員們左右意見的效率會大得多,遠超過雄辯滔滔的譴責和強壓的邏輯辯駁。
2. 而那樣便是幸福與美德的秘訣──樂為你所應為者。一切制約之目的皆在於:使得人們喜歡他們無可逃避的社會命運。
3. 快樂是個殘酷的主人──特別是其他人的快樂。如果一個人沒有被制約到俯首帖耳的地步,快樂就是一個比真理更殘酷的主人了。
4. 「……他將哲學下的定義是:一個人為他本能所相信的事情去找出牽強的理由來。好像人是會由本能去相信任何事似的!一個人相信什麼事,只因為他曾被制約了去相信那些事情。為了一個人因旁的糟理由而相信的事去找些糟理由來──那就是哲學。人們信仰神,乃因他們被制約了去信仰神。」
5. ……現在任何人都能作到深具美德。你可以用一個瓶子隨身攜帶你至少一半的德行。
6.
「可是我喜歡不便。」
「我們不喜歡,」元首說,「我們寧可舒舒服服作事。」
「可是我不要舒服。我要神,我要詩,我要真正的危險,我要自由,我要至善。我要罪愆。」
「事實上,你在要求著不快樂的權利。」
「那麼,好極了,我是在要求著不快樂的權利。」
「不消說,還有變老、變醜和性無能的權利;罹患梅毒和癌症的權利,三餐不繼的權利;齷齪的權利;時時為著不可知的明日而憂慮的權利;感染傷寒的權利;被各種難言的痛楚折磨的權利。」
《王丹回憶錄》王丹
如果想從學生視角看八九民運及六四之前因後果,這本是很不錯的選擇。
原本認為中國一直是那樣的:專制、貪腐、粉飾一切、沒有獲得消息的自由,看完才發現那時他們也有遊行,1980年代中國的年輕人甚至比我們還熱血還關注社會。這麼一想,就覺得六四天安門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,那是硬生生砍斷民主的花朵啊,卻成了保守派與改革派間鬥爭下的犧牲品,讓國家從此轉向完全不同的道路。
六四之後不過二十幾年,那些中國人都還記得,依然噤若寒蟬;二二八距今卻已六十多年,讓一名嬰兒成為老人的年歲足以忘掉很多事情。我們不記得當年二二八的傷痛,但也因大多人未見證過當時國民政府的屠殺,再加上前人的努力與七六年的解嚴,我們的害怕不會深入骨髓,才有現在二十多萬人的遊行。
遺忘究竟是好是壞呢?因為王丹見識過中國那樣的遊行場面,至今他仍然對中國民主化保持著一份希望,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1. 有些東西,是你不去作,你作了之後發現他也不敢對你怎樣,也沒有什麼了不起。民主是靠一步步爭取來的。
2. 雙方發生衝突,雙方都應當承擔責任。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客觀公正,好像站在中間人的立場上,但是不分是非的所謂公正,就是最大的不公正。
3. 八九民運功虧一簣。六四屠殺重新強化普遍的恐懼,犬儒主義便成為了全社會的流行病。……年輕人變成犬儒實在是最可悲之事,他們還不曾追求,就已經放棄;他們還不曾長成,就已經變老;他們還什麼都不知道,就已經什麼都不相信了。更有甚者,有的人不但放棄了理想主義,而且還反過來嘲笑理想主義;不但不反抗專制,而且還迎合專制。在抹煞了善惡是非之後,他們變得很勢利,而且只剩下了勢利。
4. 翁山蘇姬:「是恐懼而不是權力讓人墮落。掌權者因恐懼失去權力而墮落,臣服於權力的人因恐懼權力帶來的苦難而墮落。」
5. 我們每個人經歷的歷史都是一些大歷史的碎片,我的歷史責任就是把自己的這片碎片提供出來。
6. 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》:「人的一生可能燃燒,也可能腐朽,我不能腐朽,我願意燃燒起來。」
《一九八四》喬治‧歐威爾
1. 大洋國政府分成四個部門:真理部、和平部、博愛部、財物部。真理部負責操縱新聞,娛樂、教育和美術。
2. 對於既不能證實又不允許否認的政府功績報告,一般人民是從不關心的。人民所關心的,是壓力來時如何因應,苛煩來時怎樣小心應對,以挨過風暴中的風爆而已。
3. 「兩分鐘仇恨會」過程中一件可怕的事情是,不是每個人被迫這樣作,而是相反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跟大家一起這樣作。
4. 過去不僅被改變,而且是不斷被改變著。誰控制過去,誰就能控制未來;誰控制現在,誰也就能控制過去。過去已被抹殺掉,被抹殺的事物也早給遺忘了,因此謊言就變成了真理。
5. 黨要你不相信你自己的眼睛與耳朵,這是他們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命令。
6. 自由就是能夠自由地說二加二等於四。(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文,提到軍隊問二加二等於幾?其他人答五,但答四的那個人被槍托打了,之後再問,回答四,再打,再問,回答五。就這麼著,原來故事是從這裡演變來的。)
7. 人們除了盲從「黨總是對的」這一點外,將全無所知。
8. 過去是可以改變的……過去的事件沒有客觀的存在,只留在文字的紀錄和人的記憶裡。過去就是紀錄和記憶的東西。
9. 「雙重思想」是指一個人思想中同時有兩種矛盾的想法,他兩者都接受。黨內的知識分子知道他的紀錄必須朝那一方向改變,因此他明白他在玩弄現實;使用了雙重思想後,便不致違犯現實。……它的主要行為是故意騙人,故意抱著堅定的意志,認為自己是絕對誠實的,故意講自己也信以為真的謊話,故意忘記不適當的事實;如屬需要,再把故意遺忘的事情忘記;故意否認客觀現實的存在;故意把不存在的說成現實。
《沙特語錄》沙特
《選民進化論》約瑟夫‧波耶特
1. 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,並不是非黑即白。思考是必要的。看似平淡無奇的例行作法,通常並不正確。表面看來確切,卻常常只是假象。妄斷終會令人失望。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必須三思而後行,智慧不是奢侈品,我們的愚蠢商數已經用罄。
2. 一個領導人能締造多大的成功,確實取決於追隨者。──麥克斯‧帝普雷
3. 民主是兩隻狼與一頭小綿羊投票決定晚餐要吃什麼。自由則是一隻全副武裝的綿羊抗議投票不公。
4. 領導者不只是實際的需求,也是安全感的來源。沒有他們,我們將會茫然無依。正因為我們都有這種心理需求,才會無力抗拒政治人物的手段,無論他們是好是壞。
5. 當人處於脆弱的心理狀態,只要有人現身提供協助,幫他們搞清楚狀況,他們便難以抗拒。宗教、社會與政治狂熱份子的領袖們知道,剛失業、離婚、罹患重病或遭受創傷的人,特別容易受影響。
6. 偉大的領袖多半出現在社會動盪、戰爭頻仍的時期。(時事造英雄,英雄造時事)
7. 諂媚不打緊,只要你不深陷其中。──史帝文生
8. 矛盾的是,領導者描述願景時非得十分肯定不可,否則不會獲得支持。然而,當領導者決不懷疑自己作決定的智慧,便很容易作出糟糕透頂的選擇。亦無反顧的態度致使他如此迷人,卻也讓他注定失敗。
9. 任何領導者的首要重點,就是必須討人喜歡,其次則是顯得能幹,而前者可比後者重要得多。領導者都知道,只要自己受人喜愛,即使無能也會被原諒,而且一旦成功,不論功勞是不是自己的,都會得到讚賞。
10. 為了撐住一個失敗的瑕疵願景,原本不具毒性的領導者可能會開始誇大其詞,然後完全掩飾真相。在此過程中,領導者可能會慢慢變得獨裁且有掌控欲。當基本上不具毒性的領導者,著手進行一項大力吹噓的計畫,卻沒有獲得預期的結果,通常都會開始建立越來越多基礎架構,如特別部門、情報人員、執行人員,好讓計畫實現,強迫眾人服從。……他們會讓公關部門發揮最大功效。
11. 若想要有能力質疑,就必須下苦功。你必須對主題有些許了解,才能挑戰其來源。這個任務從頭到尾都不討喜,沒有人真正喜歡質疑者,因為信任讓人感到愉快。輕信於人或許顯得不聰明,卻有助於和諧的關係。
12. 當民眾主動公開地展現自己對某信念的堅定態度,並為此作出重大犧牲後,即便有如山鐵證證明他們錯了,他們仍可能頑強地執著於自己的信念。
13.
社會驗證:在某種情境下,觀望他人反應找尋自己行動的線索。EX.協助陌生人,單人與一群人的差別性。
格蘭法倫:團體組成後,原本陌生的團體成員開始親密互動,變得比較喜歡和自己同組的人,原本互不相識的組員,也比較喜歡彼此相處。
14.
我是否自我矛盾呢?
那好吧,我是自我矛盾;
(我胸懷廣闊,能容無數)
Do I contradict myself?
Very well then I contradict myself,
(I am large, I contain multitudes.)
──自我之歌 惠特曼,《草葉集》
購買書單:
初夏/夏達
小日子3月號11期
臨江仙(上、下)/蝴蝶
國色天香系列一:江城/ESC
墨澗花/何何舞
路西法效應/菲利浦‧金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