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消息之前有貼在噗浪,結果當天直接衝了(艸)
奧比‧薩克思的演講是十點開始,應該有兩百人的演講廳座無虛席,不少學生直接坐在走道上。
順便貼一下他的wiki
我蠻喜歡這句話的XD
大概是半小時影片、四十分鐘演講、其餘時間提問的安排?沒怎麼看時間,一半聽口譯一半自己聽(雖然英文聽力也破破的)
影片是他在南非向參觀者介紹法院建築的由來(原本是關過甘地與曼德拉的監獄),提到空間與權力的攸關性。上一次我看到這樣的概念,是魏揚在太陽花運動之後提出的(忘記原文在哪)前幾天看完《為什麼上街頭?》,裡面也提到類似情形。
南非法院的圖型是根據「大樹下的正義」畫的,因為南非人總是在大樹下商討事情,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開放的意義。透過設計與採光,避免讓法院成為一種代表權力的建築(從影片中看起來,那像是一棟漂亮的圖書館XDDD
有五個人提出問題,第一個是經濟系學生詢問奧比‧薩克思如何度過被汽車炸彈攻擊導致斷臂的黑暗期,奧比薩克思表示他是個樂觀的人。(《斷臂上的花朵》裡有提到,他從昏迷中醒來後還摸摸自己的頭確定沒少東西--錢包、頭、睪丸、手--右手沒了。)
第二位大概是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:臺灣的法官容易被大眾非議責難、或被媒體曲解,請問該如何自處?(話說我一直想到人民對司法制度的不信任)他回答提供媒體看得懂的摘要,並解釋議題。
司法體制需要3C:
禮儀(civility)與人相處,並懂得傾聽。
合議(collegiality)與同事合作,互相尊重。
勇氣(courage)根據榮譽心與原則捍衛人的尊嚴,而非睜隻眼閉隻眼(他這裡舉的例子是性別平等)。
第三題是法律系:
1. 提出南非與臺灣法律制度的差別並詢問意見,因南非法律以歐洲為主,臺灣法律卻受德日美法之影響。奧比‧薩克思表示荷蘭去過臺灣也去過南非,並替南非帶去荷蘭的大陸法,後來英國接受荷蘭的殖民地又延續英國體系(之後聽不懂)
他說無法評論臺灣的法律情形,但想要了解臺灣的法律運作。
2. 提問:臺灣評選大法官時常成為政治爭奪的場面,法官也害怕碰觸根本的核心價值(性別、種族等),有何建議?
他的回答我忘記了,只記得他提一個例子,問非法移民的小孩有無受教權?答案是肯定的。
第四題是中國來的經濟系交換學生:
1. 原該是說一不二的法律參雜了個人情感,何如?答曰:依同理心,而非受個人心情影響。
2. 如果沒有絕對的正義,為何要為此奮鬥?
答曰:正義是不斷進展、不斷演進的過程,並非達到一個定點即為正義。並舉出南歐與北歐在判決時思考模式的不同(書上有談到),應依比例原則作決定。
不需要絕對不能變動的法律。
奧比‧薩克思也提到,他多年前曾在南非報紙上看到中國與臺灣的緊張關係,但現在那名中國學生可以來臺灣當交換生,他覺得這是很好的。
(現在也還是很緊張啊(看飛彈)
在其他地方看到一張圖,突然想到那名提問的中國學生。
「世上哪有絕對的自由?天真!
世上哪有絕對的民主?愚蠢!
世上哪有絕對的權利?可笑!
世上哪有絕對的道德?幼稚!」
大概是這樣的排比句型,但是--
如果沒有絕對的正義,
如果沒有絕對的自由,
如果沒有絕對的民主,
如果沒有絕對的道德,
就因此不作任何行動了嗎?
似乎窺得了些許這樣的思考方式,何為普世價值?是否要作沒有利益的事情?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得到標準解答的事情,為什麼要追求?
第五題是航太系(時事題),提到美國巴爾的摩最近的種族衝突,問對此有何看法。
答:最早得從奴隸制度開始說起,這是美國的大問題,即使歐巴馬當上總統也沒能改變此情況,黑人依然被邊緣化(中間說什麼我忘了,只記得他說南非曼德拉本身的影響比任何教科書都還要大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