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媽媽的公主病:活在母親陰影中的女兒,如何走出自我? 》 凱莉爾‧麥克布萊德

  書後花了一整章的篇幅說明如何解決,但覺得最困難的一步大概是與自己和解。


  自戀型的母親視女兒比兒子更像自己的縮影,而不是一個有獨立身分的個人。她對女兒施壓,要求對方的行為與對外界的因應方式,要完全照自己的方式,而不是女兒覺得恰當的方式。因此,女兒總是掙扎著要找到『正確的』方式回應母親,以贏取她的愛與肯定。女兒不了解,那取悅母親的行為其實是沒有標準的,完全由母親尋求自我肯定的考慮而決定。

  童年得不到母親肯定的女兒會認為,自己沒有活在世上的價值,而且她所有的努力都會徒勞無功。……女兒對於母女之愛的認知產生扭曲,她覺得自己必須注意母親的需要而不斷取悅母親才能『贏得』緊密的母女關係。

  與自戀型母親有關的母女互動模式:
  一 妳發現自己總是試圖贏取母親的關愛、注意和認可,但是從來不覺得自己能夠取悅她。
  二 母親看重自己的觀感,勝過妳的感覺。
  三 母親嫉妒你
  四 母親不支持你正面表達自我,特別是當那些內容與她自己的需要起衝突或威脅到她的時候。……自戀型的母親會控制孩子的興趣和活動,使得孩子只能在母親感興趣、覺得方便或不具威脅性的項目上打轉。  
  五 家裡的一切,要媽媽說了才算。
  六 母親無法展現同理心。
  七 母親無法處理她自己的感覺。
  八 母親總是挑剔和批評。
  九 母親當你是朋友,而不是女兒。……她會告訴我她朋友們、我父親以及他們之間的每一件事,包括性方面。即使我聽那些事情很不舒服,他們也無所謂。她需要我在她身旁。
  十 母親跟你之間毫無界線與隱私。

  隨著年齡增長而在情感上與母親分開,對心理成長很重要。自戀型母親不讓女兒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。女兒之存在,只是為了滿足母親的需要和願望。……母親也把女兒的事情跟別人說,不論女兒是否尷尬。

  父親繞著母親轉,就像衛星繞著行星一樣。自戀者必須嫁給凡事都以她為中心的人。這就是他們維繫婚姻之道。以戲劇而言,自戀者是主角,配偶是配角。

  自戀型母親的女兒的情感健康被犧牲,這樣父親才能與妻子和平相處。女兒情感療育的第一步就是說出很容易就受到傷害的毀滅性感覺,以及這種情況產生的無助感。

  自戀型家庭成員情緒上沒有連結。他們外表可能看來關係緊密,但由於家長只注意自己,以致於成員間真正的溝通和連結鮮少發生。

  這些家庭的潛規則是不討論這種互動,因而使這種模式成了家庭秘密。為了維持家庭和諧,孩子們必須保持緘默,不破壞現狀。他們害怕被遺棄,因而掩飾自己的感覺,假裝各方面安然無事。這是一種生存機制,卻也因此學不到如何表達或甚至觸及自己的感覺,埋下了日後許多人際交往困境的根源。

  自戀型母親往往可能在孩子幼小時盡到某種程度的撫育責任。那是因為他能完全掌控嬰幼兒,能依己意形塑孩子。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發展出自己的心智,母親失去控制力,不再擁有同樣的權力,就對孩子開始顯露貶抑和挑剔的態度,希望藉此可以恢復控制權。

  有些健康的界線需要直截了當的陳述和清楚的溝通。自戀型家庭的溝通方式一般都是偏頗無效、所謂的『三角式』。母親不直接跟女兒對話,卻可能將自己通常是負面和批評的想法和感覺告知另一個家庭成員,希冀此人會告訴女兒。然後母親就會否認自己說過,即便訊息確實是以某種方式從她那裏發出來。這種三角式溝通法是形似消極的積極作法,等於在說「我會報復你,但不直接跟你起衝突」。

  形象第一!不管發生什麼事,妳都得笑臉迎人。

  我從不覺得媽媽看重過那些『我看重自己的事情』。

  自戀型母親的高成就女兒很有可能罹患虛有其表症候群,因為我們從小的家教經驗就是讓我們自覺永遠不夠好。女性不覺得自己有價值時,就會相信自己不配成功,也無法接受成功或肯定。

  根據著名家庭心理治療師穆瑞‧博溫的說法,一個成年人只要常有三種情況,就可以認定自己已在進行個體化:一、對家庭互動較少情緒反應;二、在觀察家庭互動時更客觀;三、覺察到自己成長過程中一直沒注意到的「迷失、畫面、扭曲,以及三角關係」。……有一點觀察別人和一點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能力的人,具有應付生活各種情緒襲擊能力。大多數時間他能過自己的生活,以恰當而自然的情緒因應外界,但他知道,任何時刻他都能離開這種情境,放慢自己的反應,進行有助於自我控制和情況的觀察。

  自戀型母親的女兒們往往在家裡被稱為「敏感的傢伙」。她們厭倦了被告知自己對於別人的言語或行為反應過度。這些女兒們得努力把自己從過往負擔中解放出來。當妳知道任何短暫的崩潰都是起因於對個人歷史的反應,妳就會比較正常,不那麼抓狂了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山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